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1930年的大蕭條做就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


十多年前,本傑明•格雷厄姆與大衛*陶德(David Dodd)合著的《有價證券分析》一書在1934年問世了,從而奠定了他的“財務分析之父”的地位。在微觀基本分析方面,格雷厄姆成為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股王股聖的啟蒙大宗師。


在華爾街,格雷厄姆從最底層的工作起步,那個年代沒什麼證券分析家,只有統計員,經過多年的打拼到1929年為止,格雷厄姆聯合帳戶的資金已達250萬,但大危機接踵而來,儘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但在1930年損失了20%以後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後來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那次大危機的唯一特點是“一個噩耗接著一個噩耗,糟的越來越糟”,1932年聯合帳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有價證券分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其實是對1929年資本主義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憑藉此書格雷厄姆在有價證券這一行創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論,成為了華爾街的《聖經》。


1942格雷厄姆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問世,這本書可以說是《有價證券分析》的簡化版不僅繼承了《有價證券分析》的所有精華、還有大量更新的生動 實例而且通俗易懂、簡單扼要,顯然這是為一般投資人而寫的,該書的出版在更廣的範圍內和更牢固的基礎上奠定了格雷厄姆做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雖然該書是為普通大眾而寫但同樣受到證券、金融專業人士的青睞與讚賞,年輕的巴菲特正是在看了此書後才依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並終生追隨格雷厄姆,在巴菲特成名後曾在奧馬哈大學教授“投資學原理”時也曾用此書做為教材。


格雷厄姆的基本思想如下:首先,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帶有很強的投機色彩,但是長期看來必將回歸“基本價值”,謹慎的投資者不應該 追隨短期價格波動,而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價格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其次,為了保證投資安全,最值得青睞的股票是那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場價格明顯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這些股票幾乎沒有再次下跌的空間,從穀底反彈只是時間問題,投資者集中持有這些股票就能以較小的風險牟取較大的收益。換句話說,保障投資永不虧損、絕對安全的秘訣,就是盡量購買那些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股票,離股價大跌的懸崖也就是價值線越遠越好。而這正是格雷厄姆教給巴菲特的,也即我們今天 “似乎”大行其道的價值投資的真正要義。

沒有留言:

Search

Google

閉目入神